|
|
交通大學表揚優良教師,吳重雨校長(左四)與獲獎教師合影。
|
|
|
交通大學於10月29日舉辦99年度秋季師生榮獲重要學術獎表揚茶會暨第15屆科林論文獎頒獎典禮,特別表揚過去一年以來在學術領域有卓越表現的師生,其中共3位教授獲得國外重要獎項、10位教授獲得國內重要獎項,備受矚目。
3位獲得國外重要獎項的教授包括獲得日本第21回向井獎的應用化學系增原宏、獲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邀請為International Short Visit Fellowship的資訊工程系曹孝櫟、獲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頒授為International Profiles of Accomplished Leaders的機械工程系楊秉祥等;另有獲頒第14屆國家講座的電子工程系李建平等10位教授獲得國內重要獎項,包括工業工程系彭文理教授獲得第20屆國家品質獎研究類個人獎、光電工程系余沛慈教授獲得第八屆有庠科技論文獎,以及以專書《戰後台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獲得教育部99年度學術專書獎的通識教育中心曾華璧教授特別受到矚目。
從交大學長、學生的貢獻與反思 看戰後台灣的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育—曾華璧
通識教育中心曾華璧教授撰寫《戰後台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獲得教育部99年度學術專書獎。在環境史研究踽踽獨行20年的曾華璧,本月底出版這本討論戰後台灣「北東南中」各地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育的專書,探討開發與保育的課題並做出長時間的檢視,內容也提及兩位交大人對開發與環保的貢獻與反思,「交大從立校以來就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希望透過本書讓交大人除了放眼未來,也應對早期學長們的貢獻有所瞭解並心存榮耀。」
其中一位是交大23級土木系的已故校友張祖璿先生,他畢生奉獻台灣公共工程建設與國家發展規劃,包括國家公園研究規劃、早期都市或國土規劃、自來水及水庫工程、污水防制等工程,曾華璧推崇張祖璿先生為國家的貢獻,「他是1950-60年代聯合國在台住宅計畫規劃師,並以行政院經建會副秘書長退休。他的身影可說是交大人在台灣為國服務的縮影。」同時她認為戰後交大人對台灣的貢獻共有兩波,第一波便是投入公共建設的上海交大土木系校友們,第二波是1980年代後大放光彩的電子業校友們。
書中曾華璧另外分享了2003年在「環境主義與生態美學」課堂上,一位來自梨山的機械系學生以生命經驗撰寫的報告,探討921地震後、家中賴以生計的果園與生態保育產生的衝突,學生在結語寫到:「我的答案模糊了,我不知道該選哪一邊。」切身經驗遇上學術理論,讓曾華璧發現這是教學上「多層次」、「同理心」的最佳案例,當然也讓她發現理論的困境。她並分享給其他學生,希望他們以「開放心胸,多元並整體的思考環境問題。」她也期待透過這個交大學生的故事,讓讀者體會決策應當更謹慎且體恤;此外,在人和大自然面前,應當要更謙卑、更有心,才能避免野蠻的宰制;同時她也提到,藉由交大學生的感性與理性,讓她看到新生一代交大人的能力與特色。曾華璧感謝交大提供通識老師很大的學術研究空間,讓她在過去二十年間得以埋首、獨自進行台灣與全球環境史研究。
深耕奈米、半導體科技研究20餘年—李建平
獲選教育部第14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的李建平教授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應用物理博士,1987返國任教於本校電子工程系並擔任半導體中心主任,而後隨即授命籌建國科會毫微米國家實驗室;2001年為交大成立奈米科技中心並任中心主任,推動奈米科技研究及國內外學術交流;2003年爭取到國科會國家型奈米計劃之核心設施計劃,建立奈米製程與分析中心,添購多項世界一流大型設備。李建平的研究領域涵蓋半導體材料、物理及元件,其中特別著重於光電及高速元件,近年來更將重心逐步轉移至半導體奈米結構及量子元件方面。此外,他與國內、外許多研究單位都有合作研究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刋及國際會議,總計四百餘篇。李建平也曾獲得多項國內、外的榮譽,包括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2年獲教育部學術獎,並在2000年因對GaAs元件的貢獻獲選為IEEE Fellow。
獲頒國家品質獎的國際級學者—彭文理
獲頒行政院第20屆國家品質獎的工工系彭文理教授,致力於品質管理及網路最佳化研究,並為製程能力指標(PCI)先趨拓荒研究之國際級學者,有傑出成就與貢獻。曾獲得中國工業工程學術研究獎章、交通大學學術研究獎、92及98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美國AJMMS最佳管理創新論文獎。至今發表一百七十餘篇國際期刊論文,在 PCI 領域 SCI 論文發表數居世界之冠,並出版 PCI 百科全書;此外,在OR/MS領域 SCI論文被引數亞洲排名前10名、論文發表數亞洲排名前20名,為台灣唯一進入亞洲OR/MS排名的學者。
擁有豐沛研發經驗及能量的年輕女學者—余沛慈
獲得財團法人徐有庠紀念基金會—第八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的光電系副教授余沛慈,2004年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獲得電機博士學位,便在美國Intel公司前瞻性設計部門擔任工程師,專攻微影增益技術的演算法,對於CMOS 45及32奈米微影製程的解析度增益技術(RET)有豐富的經驗與開發能力。2006年進入交大光電工程系所,帶領綠能光電實驗室,投入奈米結構應用於發光二極體與太陽能電池的製程與設計。2006年至今發表的SCI論文超過20篇,以及60篇以上的國內與國際頂尖、重要會議論文;此外,她有多項研究工作入選到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 以及被SPIE Newsroom與NPG Nature Asia-Material等知名期刊專題報導。在交大3年間即升等副教授的余沛慈並有多項專利申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