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悼念我的交大學長王章清先生

曾華璧

(交大特聘教授,通識教育中心與人社系合聘)

 

      在交大光復校區的工二館牆上,有一個紀念題字,上面署名「王章清」。2011121日我收到臺大城鄉所碩士生廖彥豪的來信,信上說「北斗星沉:交大傑出校友王章清先生因病辭世,享年91歲高齡」。一時之間,不知道做為一位現任交大教師的我,心中的遺憾與懷念的話,要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

         王學長的女婿蕭嘉全是我臺大社團的摯友之一,因為他而認識了王學長的女兒王華影─當時她還在哈佛大學牙醫系的博士班研究。我們在美國波士頓的時候,雙方互有交往,曾經結伴開車前往華府賞櫻、拜訪老友,而且也因為我和王華影同為哈佛學生的關係,她還特別照顧過我的牙齒。等到他們回國結婚時,小女吳孟真還擔任了他們婚禮上的小花童。

        我因為研究的關係, 1998年利用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的機會,親自前往加州張祖璿先生家裡,訪問三天,文字內容張先生字字修改過。從戰後臺灣環境史的角度,我知道王章清學長對臺灣公共工程的建設貢獻良多,早期他擔任了省府時代公共工程局局長,籌劃了許多臺灣的都市計畫和基礎建設的工作,後來對新竹交大光復校區的擴建,一樣致力推動,這才讓交大人有了一座新的廣闊校園。他的生平歷程,顯示出他是我們去瞭解臺灣的公共建設和環境問題的重要人物之一,非常須要歷史學者去做完整的記錄。我自己是環境史的研究者,卻因為總總原因,沒有機緣訪問我摯友的親長,這實在是非常弔詭與不合理的事情,但人生的事實常常就是這樣,令我感嘆至深。

      20105月我將自己的論文彙集,以《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為題,向教育部國立編譯館申請學術專書合作出版獎助,獲得通過,並於7月正式簽約。該書將張祖璿學長的訪問錄置於「附錄:懷想曲」中。從服務公職的關係上,可以知道張學長和王學長的關係相當密切。我的專書在出版過程中,因為有一位審查人強烈主張該書的口述訪問資料應該獨立成為專書,導致出版時程在折衝此事與回覆部分細節的關係,而受到影響,直到20112月才正式印製完成,目前正等候國家出版程序的最後審查,方能正式上市。寫出這段過程,主要是和下面的發展有關係。

       當初我獲得國立編譯館專書獎助之後,學校在2010年秋季的學術成果會上,給予表揚,並且我是上台發表感言的代表之一。我當時對交大校友們在臺灣的貢獻,有很深的感觸,所以我的發言內容,特別點出兩大波段的交大校友和臺灣發展的關係,在此擷取部分的發言內容如下: 

我的書是過去十年對臺灣環境實證研究的成果,研究主題先從1979年臺灣中部的毒油事件引發臺灣社會的環境意識開始,然後透過北中南東各地的個案,進行分析。總結論點,就是開發和保育的兩難是戰後臺灣環境史的基本主調。本書獲得獎助出版,我有一個感謝、一個感想想要分享。先說感想。

 

2010621日交大聘請歷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為本校的榮譽校友。他曾經勉勵交大通識教育要發揚「歷史意識」,簡單說,就是人必須要在時空發展上,找到定位和關係。我想要針對這一點,從我的實證研究中來進行連結。

 

我的書當中,訪談了上海交大23級土木系的校友張祖璿先生(後來擔任經建會副祕書長退休),他也是前財政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費驊的同班同學。我之所以想要特別提及此事,是想要將交大人和臺灣歷史發展的定位做一結合。今日大家提及交大人,就會想起我們對臺灣半導體電子產業的貢獻,但從戰後到1970年代中,交大校友(特別是土木系)其實是台灣都市計畫(UHDC)、交通、公共工程、下水道、自來水等建設的重要規畫領導者,這也包括任職國家許多重要工職,後來擔任行政院秘書長的王章清學長(西南交大土木系畢業)。所以要談戰後交大人對臺灣的貢獻,應該說,一共有兩波,第一波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包括擔任經濟部長與中央信託局局長、上海交大電機系畢業,對臺灣經濟發展卓有貢獻,且被譽為是臺灣歐哈特(二戰之後協助振興歐洲經濟的重要人物)的尹仲容學長,以及和公共建設極有關係的土木界的學長們,第二波才是1980年代之後大放光彩的電子業學長們。

 

以上的發言,主要的目的是想要回應交大人應該要妥善的把歷史記憶和當前的學科成就和社會貢獻,做好連結,不能遺忘我們有一批交大人曾經對臺灣社會貢獻甚大,他們是服務在公共工程界行政體系中的公職人員。王章清先生的家人一向低調,非常篤實有教養,我心目中的摯友,從來不誇耀、甚至也從未提及自己的家世,我認識她純粹是一種友誼的關係,連這次王章清先生過世的公祭,他們家人都是低調行之,這讓我們現在這個講求功利的社會,沒能對他的貢獻,有更多的認識,失去了一次典範學習的機會,令人慨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先前有中研院近史所和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合作進行的口述史訪問,留下了一份王章清學長的記錄,使其事蹟不至於完全留白。

2011211日施威全先生投書《聯合報》,提到一段話,非常有歷史感,我特別引述在此,他說:「當談論臺灣現代化過程,談到臺灣的基礎建設,會提到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提到台北自來水計畫的英國人(William K.) Burton,提到來台做都市計畫的聯合國專家(Donald) Monson,但王章清堪稱臺灣現代基礎建設的第一人,卻少被提及。」嚴格的說,交大人對臺灣公共工程規劃與建設上的付出和貢獻(如費驊、王章清、張祖璿等),不只是我們的社會普遍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記憶而已,恐怕許多交大人也一樣無知,就連尹仲容在臺灣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角色,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頁完全沒有記憶的歷史陳蹟。這在目前強調本土認識的臺灣社會中,實在是相當諷刺。做為交大人的一份子,在王章清學長辭世之際,我們似乎應該藉此思索,是否正好利用此一悼念的時刻,自己先把這段歷史慎重的記錄下來。

         我受限於國立編譯館的審查制度,奮力爭取許久,卻無法照自己原先編輯的方式和意願,把張祖璿學長的訪問錄放進自己的專書中,這是極大的遺憾。由於195070年代由交大學長們(王章清先生和張祖璿先生等人)所領導重要的規劃與工程機構─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相關的都市計劃與建設史料,目前已由臺大城鄉所成功的申請到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補助,正進行整理清查以及數位化的工作,而當時由交大學長們(王章清先生和張祖璿先生等人)協助向聯合國申請協助在經合會下所成立之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UHDC)等相關史料,和臺灣本地參與工作人員的口述史,也正由經建會委託臺大城鄉所王鴻楷教授、經建會退休資深規劃師王雪玉女士(前UHDC成員)和碩士生廖彥豪,進行史料數位化、彙編和編輯出版等工作;我個人囿於時間,雖曾瞭解其前期的作業,但無法實際參與該項有意義的工作。未來臺大城鄉所協助經建會將出版這批史料彙編、口述訪談成果和專書,有關張祖璿先生的口述訪談資料,我將無條件的提供出來,希望彰顯早年交大人的社會貢獻。2011126日,我參加了在由經建會和臺大城鄉所在臺大所召開的成果分享與編輯出版工作會議,我發言時,特別提及我個人和王章清學長家人的關係,以及我對交大學長們的敬意和許多無法言宣的遺憾。

聽聞王章清學長的辭世,從學術上來說,我個人認為這是戰後臺灣環境史文獻上的一大損失,但在情感上,我沒有把握機會得以親自訪問這位我的摯友之親長,為歷史留下我專業的記錄,也為摯友們留下一份屬於家族的記憶,才是我最深沉的哀傷。謹以此短文,表示我對交大一位偉大校友的懷念,也對摯友們失去至親,獻上最大的慰問之意。     

(寫於2011212日;214日修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ptseng1113 的頭像
    hptseng1113

    環境史研究室

    hptseng1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