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學生與學識間的橋樑。能開拓台灣優秀科技人不同的思維與視野,是我返國投入教學的最大目標。」甫獲得教育部第三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的交大通識教育中心曾華璧教授,擁有台大歷史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跨領域背景,「最後選擇投入最感興趣的環境史,即使『環境史』在當時的台灣並不被承認,但我還是堅持、踏實的作了20多年的研究。」時至今日,環保、能源議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環境史成為重要的學門之一,北京大學歷史系包茂宏教授推舉她是「兩岸環境史學研究的第一人」;學生盛讚她是「學識豐富、認真教學、會令人感動的好老師」;同事形容她是「在環境史學術研究之路的踽踽獨行者」。

 


科技跨人文 激發學生新思維

曾華璧過去曾開授「全球生態運動史」、「文化歷史思維」、「全球化與全球理論」、「大學之道」等課程,其中「文化歷史思維」更被學生譽為「大學畢業前必修的通識課」,現因擔任客家學院副院長公務繁忙,僅開授必修通識課「當代世界:環境危機與生態永續」,學生們大呼可惜。曾華璧的通識課結合史學、社會學及環境相關理論,從全球化的歷史起源談起,探討對當代世界的影響;此外還介紹環境危機多種類型,要求學生在成長極限與環境正義的概念下,討論在全球、台灣、甚至自己家鄉實踐的可能。學生藉由這門課深入瞭解故鄉地理環境及歷史的困境,從居民、政府、環保、觀光、產業等多種角度去看開發或環保運動,「很多學生從沒有如此全盤、深度瞭解自己成長的地方,自己挖掘並思考的感動及震撼,是超乎你能想像的。」

用生命的力量教學 堅持豐富多元的課程內容

交大BBS站的教授版總是如此討論曾華璧:「loading很重,報告很多。但學期一定讓你滿載而歸!」但總是讓許多想修「涼課」的學生因而卻步,但她卻堅持:「大家總認為通識課一定要很簡單,我則希望能為學生奠定紮實的知識基礎。」為學生蒐集豐富的閱讀文本、要求學生寫讀後心得,課堂搭配影片及音樂輔助,期末間穿插報告、小組討論及互動,期末舉辦成果發表及全班大辯論,使學生逐漸累積知識與內涵。因教學內容豐富,超乎理工科系學生過去所接觸的知識,既震驚之餘又能反思、自省,「每一堂課都深深衝擊我舊有的價值觀!」「老師影響我思維很深,可說是獨立撐起我在交大理工以外領域的所有眼界!」許多畢業許久的學生仍留著老師的上課講義,便可看出曾華璧是如何「用生命的力量教學」。

許多通識課的教師與學生互動不多;但曾華璧不同,她的書櫃有一大半是收藏學生的報告資料,學生畢業多年她還是記得名字跟上課狀況,「交大學生是我的小老師。」曾華璧初執教鞭時會以外國研究所的標準看待交大大學生,逐漸從學生對課程的反應,她也逐漸改變並與學生更親密互動。「得獎是屬於個人的小事,有更多通識老師比我還優秀。但若能藉由獲獎吸引國人、學生重視通識教育,那才是大事。」當大環境對通識教育產生誤解,曾華璧也曾感覺挫折,但對專業充滿自信熱忱及堅持的她總是樂觀以對,「跌倒了,就再爬起來!」學生能成長並有所獲是她持續的最大動力,在困境中孤獨行走也能無所畏懼。

 

  

 
 

報導日期:2010-02-23

新聞來源:公共事務委員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ptseng1113 的頭像
    hptseng1113

    環境史研究室

    hptseng1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